近日,中国国际大学生创新大赛(2025)全国总决赛落幕。我院2021届视觉传达设计专业校友吴喆浩带着《梿咖》项目,从校赛一路突围至全国赛场,最终斩获全国银奖。这份荣誉是吴喆浩与团队成员对“扎根需求做创新”的坚守,是日夜打磨的执着,更藏着一段从校园双创到县域创业的成长故事。

(吴喆浩与团队成员、指导教师在国创大赛现场,站在正中心为吴喆浩)
《梿咖》的破局:不追网红风,只做县域青年的“心头好”
“县域咖啡不是一线城市网红模式的复制,而是要精准击中当地人的需求。”这是吴喆浩打造“梿咖”的核心逻辑。他和团队成员扎根海宁,深入调研县域市场,秉持“服务地方、服务师生”的初心,探索一条有异于连锁品牌,亦具有性价比的县域咖啡门店空间。“梿咖”兼顾亲切感与年轻审美,门店留出休闲社交空间,饮品价格锚定大众消费能力,让咖啡真正走进县域街头,成为当地人日常可及的生活方式。


文设学院的王中斐老师回忆,早在求学期间,吴喆浩就积极训练“以需求定创新”的思维,遇到困难也不轻言放弃。2020年,吴喆浩带领团队参加浙江省“挑战杯”时遭遇了挫折。当时,吴喆浩和队友尝试了标准化模板的文旅项目,却因忽略乡村的差异化需求遭遇“滑铁卢”。后来通过20天驻村调研、简化互联网系统、定制方案,几经波折,最终拿下省二等奖。“在求学期间参加‘挑战杯’的经历让我第一次意识到创新不是炫酷的概念,而是不畏磨砺精准赋能。”吴喆浩说。《梿咖》项目正是在这种认知下一步一个脚印成长起来,并且在县域市场快速扎根。

备赛攻坚:20多版材料、凌晨3点的灯光,用初心扛过“极限迭代”
从校赛到国赛,《梿咖》的备赛之路堪称高强度迭代战。“最大的困难是平衡效率与质量,每一轮比赛都要改20多个版本的项目材料,答辩稿改了20多稿,细节调整更是数不清。”吴喆浩回忆,最忙碌时,团队成员在凌晨两三点睡觉是常态,一次项目辅导能持续七八个小时,有人因压力大想过放弃,也有人因版本修改产生分歧。

但团队总能靠两件事破局。一是为理想拼尽全力。每当陷入瓶颈,大家就会回看项目起点,“让县域青年喝上高性价比咖啡”的初心让大家一再咬牙坚持。作为团队负责人,吴喆浩善于制定阶段性小目标,比如“再改3稿就能完成省赛网评”,用具体目标缓解焦虑。二是以分工提升效率。吴喆浩根据成员擅长领域分配任务:逻辑强的梳理商业模型,细心的核对材料细节。他自己更是精益求精,不放过每个细节,包括答辩稿的视觉呈现与表达节奏。“各司其职又互相补位,把高强度变成了高质量”。

母校赋能:专创融合教育,搭建起专业与创新创业的桥梁
“如果说我能把专业变成创新创业的武器,那母校的专创融合培养体系,就是锻造这把武器的熔炉。”吴喆浩坦言,学院的专业教学与双创资源深度结合,为他将专业知识与创新创业意识的融合打下了基础。一方面,专业课程与双创思维的深度渗透,让他跳出“只懂设计”的局限。视觉传达设计专业的老师始终强调“设计要服务商业、解决问题”,在文创设计课程中,老师曾对他的作品提问,“你的设计能让消费者记住吗?能帮客户赚钱吗?”,“专业+商业”的双重视角让他在做“梿咖”的品牌设计时,不仅考虑“好看”,更考虑是否能帮门店吸引客流、降低传播成本。

另一方面,专业实践平台与双创资源的无缝对接,帮助他实现了从纸上谈兵到落地实战。创业学院为他提供的办公场地、行业资源对接,让他有机会将课堂设计的“乡村文旅视觉方案”,真正落地到浙江丽水的村落;学院组织的专创融合沙龙,让他结识了计算机、商科的同学,为后来跨专业组队做“挑战杯”项目、《梿咖》项目埋下伏笔。“母校不是把专业和双创分成两件事,而是让它们融为一体,用专业能力支撑双创实践,用双创实践反哺专业成长。”吴喆浩说,这种培养模式,正是他毕业后能在教育、科技、餐饮三个领域创业的底气。
学长寄语:专创融合让创业者具备核心竞争力
回望自己的创新创业之路,吴喆浩给学弟学妹们分享了3条关于“专创融合”的实战建议。
1.把专业练到“能解决创业问题”,这是专创融合的基础。
“我能在《梿咖》团队立足,不是靠‘会说漂亮话’,而是靠大学练的视觉设计硬本领——知道县域门店招牌用什么材质既便宜又耐用,能把乡镇街道元素转化为消费者看得懂的品牌视觉,用设计帮项目解决‘辨识度、成本、传播’三大问题。别觉得专业知识没用,它是你创业时最不会过时的核心竞争力,有了它,你的创新才不是空中楼阁。”
2.主动找“跨专业队友”,让专创融合产生“1+1>2”的效果。
“做《梿咖》时,我不懂财务测算,是学会计的同学帮我算出‘3-15元定价区间的盈利空间’;我不懂小程序开发,是计算机专业的伙伴帮我搭建‘轻量化点单系统’。母校有那么多不同专业的同学,学财务的能帮你算成本,学运营的能帮你找用户,学技术的能帮你补短板。别自己闷头干,跨专业组队,才能让你的创新方案更完整、更落地。”
3.在双创实践中打磨专业,让专创融合形成“良性循环”。
“别等‘学好专业再创业’,而是在创业实践中反过来提升专业。我大学时做‘挑战杯’项目,为了设计出贴合乡村需求的视觉方案,主动去补用户调研、商业分析的知识,这些都让我的视觉设计能力更接地气;做《梿咖》时,为了优化门店设计,我重新回看大学的品牌形象设计课程案例课程笔记,还找专业老师请教,反而让我对专业的理解更深了。专业和创业,从来都是互相成就的。”
最后,吴喆浩还向学弟学妹发出邀请。“不管是想了解《梿咖》备赛技巧,还是想实习、交流创业想法,都能通过学院联系我。不是只有一线城市有机会,县域的每一条街道、每一家小店,都藏着大梦想。期待未来在更多赛道,看到东方学院学弟学妹的身影!”

从校园实践到县域创业,从“挑战杯”省奖到国赛银奖,吴喆浩的成长之路与《梿咖》项目的成功,共同证明了好的创新不是空中楼阁,而是扎根需求、踏实落地的坚持。这正是“专创融合”教育最有力的例证。这份成果也激励着更多东方学子,把小想法磨成大事业,在更广阔的天地里发挥创新精神和创业能力。
文 字:虞健钰
图 片:吴喆浩
审 核:王中斐、顾丹杰